当前位置: 首页 > 活动中心 > 临安古道
梵庵岭古道
阅读382次

板桥镇居仁村是个美丽的竹乡山村,位于临安、富阳、余杭三区交界处。这一带是连绵的竹海,从上田到板桥、秋口、三口,全是翠竹环抱的竹乡。

由于地处竹乡,居仁村本来办有竹器加工场、嫩毛竹造纸厂有好几家,毛竹和竹制品都是经牛肩岭销往余杭等地。居仁的黄燥纸有好几百年历史,久负盛名。冬笋和春笋都是居仁村的一大特产,家家制笋干。

竹乡居仁最美的地方,就是居仁水库。居仁水库1964年9月动工,1973年4月建成。2004年投资再加固。居仁水库渠,经居仁至花戏村。1973年建,长5.4千米,灌居仁、花戏、上田、白华村农田1000亩。

站在居仁水库大坝上,目光所及,一片竹海,莽莽苍苍,无边无际。余杭、富阳、临安三区相连,竹山连绵。水库碧波粼粼,四周群山竹影,倒映在水中,微风拂面,吹皱一池春水。站在坝顶上,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里,竹影倒映在碧波里,人却似成了这幅山水画的某个点缀。

距居仁水库大坝上5里,竹海环抱中有一座始建于南北朝时期、明代重建的梵庵。梵庵就成为这一带的地名,梵庵边有条古道,这条古道从居仁向南,经过梵庵,有一个地名叫响水湾,乱石堆积,只听见山泉叮咚,却看不见流水,冬季则有雾气升腾。因为有了梵庵,这条竹道山岭就叫梵庵岭,沿着这条在竹海中穿行的梵庵岭,过了岭,就是富阳地界了。梵庵岭,海拔549米,广67公顷,全是连绵竹海。

梵庵,相传为南北朝时期梁昭明太子妃的隐居之所,别名南天目庵。可见古人也为竹乡的山水佳景所陶醉,故在此建庵。重建于明代。之所以命名为南天目庵,是因为梁昭明太子隐居于西天目,而太子妃所隐之处居仁梵庵位于天目山之南,故名。竹海环抱中的梵庵,古刹梵音,伴以山泉,竹海掩映,别有一番竹乡古刹之韵味。后人站在梵庵遗址上,遥想当年太子妃在梵庵里青灯古佛诵经的时光。

昭明太子萧统(501—531),字德施,南兰陵(今江苏常州)人。南朝梁文学家,梁武帝萧衍长子。梁天监元年(502)立为太子,未即位。梁中大通三年(531),因落水得病而卒。谥“昭明”,世称昭明太子。昭明太子因葬母事遭诬陷不能自明,隐于天目山。他在天目山诵经修佛,分《金刚经》,操劳过度双目失明。相传其取石池之水洗眼,双目复明。西天目山有太子庵、文选楼、洗眼池等遗迹。昭明太子编有《昭明文选》30卷。

2005年版的《临安市志》载:“南天目庵遗址,位于居仁水库上五里,重建于明代,抗战时被日寇烧毁。遗址上数百步有响水湾,宽4—5米,乱石堆积,不见流水,四时却能听到不同水声,冬季则有雾气升腾。”

1940年10月9日,日军分数路进攻富阳。其中一路日军千余人,窜扰竹乡居仁,大肆烧杀抢劫。日军又强迫一个村民领路,就近翻竹道去富阳。领路人把日军领到竹海丛中的梵庵岭,山路崎岖,两匹战马跌死在毛竹崖下,日军恼怒,欲杀之。领路人急忙逃进梵庵躲避,想从后门钻进竹林,日军紧随,枪杀了他,并纵火烧毁了梵庵这座古寺庙。今梵庵(南天目庵)仅剩遗址残迹,竹海为之呜咽。

上 一 个:2月27日径山古道 下 一 个:2月27日荆马古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