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活动中心 > 临安古道
荆马古道
阅读346次

不是挑战,只是体验。关于驴行最深的记忆是2006年徒步徽杭古道,18公里的路程感受到的是自然风光和人文积淀,以及无电夜晚的露营,在无尽的黑夜里,似乎只有在隐秘的呼吸声中,才能感觉自己的存在,才不至于被大自然蔓延的寂静所吞噬。之后也有过磐安的“桥降”经历,在垂直的高度中,在滑行的速度里体验一种刺激。只是,不管是“古道西风瘦”,还是飞翔的快感,都湮没在时间里。而太子尖之行,忽然就打开了封存的记忆。

“秋走太子尖”是这次活动的主题,是秋天的行走,而不是征服。车从马啸进入,辗转在华浪线的盘山公路上,道路虽然崎岖,但已少了那份惊险,从车窗往外看,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才是真正的风景。但却只是瞥见,匆匆而过,很快就抵达了太子尖的山腰。从山腰到山顶,也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,真正海拔只有约800米,交通便利对于驴行来说,似乎就少了些趣味。似乎是急切地要登临这高度,沿着满是石子的山路攀登,最后的50米,我甚至是奔跑着冲顶——终于看见了那题有“太子尖”三个字的石头,终于抵达了1558米的顶峰。

简易的地标,只是一种简单的注解,大石块上用红漆写着“太子尖”三个字,旁边是“海拔一五五八”的小字,而大石块下面是大小不等碎石,宛如玛尼堆一般。对于驴行者来说,似乎它具有某种征服的仪式感,太子尖、百丈岭和童公尖被驴友称为“浙西三尖”,适合露营穿越,是驴行的经典线路之一。而“三尖”之中,又以太子尖风景最为壮丽,从太子尖向东南望是百丈岭与大鹄山,西南则是龙塘山与清凉峰,而转向西北是安徽的山云岭,北面是昌北的九莲山、太子山、龙池山与滴水岩。今天秋高气爽,站在太子尖上,居高远眺,不仅能够看到远处的清凉峰和牵牛岗,还能清晰地看到昌西浪广村、新桥的芦塘尖山村、上溪的源头邵家等自然村落。

风光尽收眼底。而沿着太子尖山脊向东北面而行,则是一片开阔的山地,上面有成片的草甸,有满目的芦苇,疾风吹来,能感受到一种深秋的力度,吹在脸上,甚至有一种剌剌的感觉。这一段山路大约是驴行者走得多了,所以没有什么阻碍,沿着短松冈,一下子就走完了。倒是从山冈往南面而下,沿着马啸的中岭下撤,倒是感觉到一点辛苦。底下是马啸的日升村,按照常规的旅行线路,道路可以畅行,但是花费的时间大约要三小时,而沿着小路下山,只需要1个小时。但是由于行走者稀少,所以下撤难度较大,两旁的树枝已经覆盖了这条山路,而且旁边就是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,一不小心甚至会踩空到溪涧里去,所以每走一步都是小心翼翼。

而其实,这一条山路是荆马古道的一段,荆马古道西起安徽绩溪荆州乡的朱显村,东至临安的马啸村,是徽商步入杭州的一条古道,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香客“一日竟达十万之众”的小九华山。小九华山不在眼前,昔日的繁盛也早已不见,在岁月的变迁中,古道早已被掩映,似乎只有铺设着的石板记载着曾经的兴衰,只有路边的“中岭亭”还等待着经过的人歇脚休息。

从太子尖到日升村,15公里的路程,行走了5个小时,拔高800米是在极目四望中体验一种高度,而下撤1500米,则是探寻一段被湮没的历史,其实都是唤醒,秋色唤醒我们的目光,秋风唤醒我们的耳朵,而行走的脚步则是唤醒一段沉睡的历史,一些封存的记忆。来过而离开,其实不是终结,而是一种开始。

上 一 个:2月27日梵庵岭古道 下 一 个:2月27日马啸岭古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