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玲珑山古道,位于临安玲珑山、玲珑山海拔353米,虽山不高,却两峰逶迤,盘空而上、山体不大却有泉、有瀑、有树、有寺、有亭、有摩崖石刻,玲珑山素来有“山水玲珑“之说,她虽然没有”黄山之险峻“,没有”泰山之雄伟“,但她却有独特的”玲珑剔透、林茂径幽之俊美“。玲珑山自古有名,苏轼、黄庭圣、佛印、徐霞客、郁达夫、林语堂、梅兰芳等诸多历代名人雅士曾踏迹此山,留下许多美丽的诗篇与动人传说。
游记一:作者 谢生根
第一次游览玲珑山是在十七年前。阳春三月的一天,我约了大学时的几个同学,开车从盘山石子公路上去的。快是快了一点,但遗憾的是没有走“玲珑古道”,也就欣赏不到那秀丽的“古道风光”了。
近日,又与大学的几个朋友相约重游玲珑山。不料前一日竟下了一个晚上的大雨,我心想,天不作美万事休,明天只能取消行程了。可奇怪的是这天雨过天晴,红艳艳的太阳照耀群山,天气是出奇的好,给我们重游玲珑山增加了无限的游兴和情趣。
车子过卧龙潭在山脚下车,我们顺着古道向上漫游。
站在古道口极目远眺,满山的黄叶、红叶、绿叶,五彩斑斓,美不胜收。山坞里的空气异常的新鲜清新,我们被山岚云雾笼罩着,仿佛置身于一个呼之不尽吸之不完的天然氧吧中,顿觉心旷神怡。
顺着布满青苔的石板路和树荫护呵下的山道徐徐登山,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“玲珑泉”。这顺岩缝而下的泉水如玉珠般地洒落在山岩上,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,如同一曲优美动听的乐曲。
向前不远,右边一块岩石平卧涧边,上镌“醉眠石”三个大字。我们饶有兴趣的拨开柴草,细细地欣赏当年苏东坡的手迹。据资料记载,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守杭时,偕同好友黄庭坚(山谷)、佛印(了元和尚)以及同年宗人临安县令苏舜举来游览玲珑访问琴操时,在这里饮酒听泉醉卧石上,醒后留此古迹的。
九折岩是玲珑古道最为壮观的景色之一。一边是悬崖峭壁,在古木绿茵中,曲折盘旋。一边是源源不断的山溪流水,如一条白练自上而下。哗哗的山溪流水冲击着涧边的山岩,仿佛是它们发出的欢笑声。我想今天的溪水为什么如此欢腾,莫非在欢迎我们这些重游之客。是啊,玲珑山的山水树木都有灵性的,苏东坡不是说,山玲珑,水玲珑,山水玲珑。这是真实的玲珑山水写景啊。
再向上,“送瀑岩”三字赫然入目。只见山径右侧一股三米多高的清流从岩石上投空而下,飞珠溅玉,名为“合涧泉”,古人有诗句赞曰:“瀑布寒飞天目雨,石泉飞落雨蒙蒙”。
穿过山径,跨过小桥,出古道。一座雕刻精美的石坊山门巍然耸立,门额上镌有“卧龙古寺”四个大字。走过山门,便见整个卧龙寺的布局了。
乍一看,我们十分惊讶,卧龙寺的变化真大呀。原来寺前的小广场如今变大了。清一色的花岗石铺地,广场前面还新建有七个经幢,造型奇特,做工细腻。据说这七个经幢又名七宝如来塔,寓意庇佑众生,平安健康,吉祥如意。忽然间,寺庙里的阵阵钟罄之声飘向我们,刹时我们恍惚置身于佛的天地,禅的世界。
据了解,卧龙寺建于唐朝,现存属晚清建筑,近年来修葺。当年苏东坡曾三游此地,他在山上起了三个名字:山为玲珑山,湾为雾峰湾,寺为卧龙寺,一直沿用至今。
卧龙寺正门上方悬匾“天王殿”三个大字,为原西泠印社副秘书长吕国璋先生所书。正门两旁有对联云:“钟声入耳声声悠远古寺播名钱塘西,山色凝眸色色皆空灵峰独秀天目东”。系我的好友原临安市文联主席胡月耕先生撰联。进得殿内,四大天王的造型雄健威武,色彩艳丽。手执的四大法器有风调雨顺之意,庇佑凡界人们平安康乐。
大雄宝殿还是那样雄伟壮观,殿内释迦牟尼、十八罗汉还是那样栩栩如生。唯独后殿请来的一座玉观音,高二米多,据说是缅甸美玉制成,实属难能可贵。
法堂可谓是精美绝伦。六根云龙石柱,雕工精细,造型独特,用整根巨型青石雕琢而成。我们细细地观摩这能工巧匠的精美作品,真称得上鬼斧神工的艺术珍品。令人奇怪的一景是原来坐在殿后山岩上的石观音,如今却坐进了后殿。石观音面目清秀慈祥,雕刻刀法流畅,观后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。这无疑是设计者的高超之举,精美之作,算得上是玲珑山一绝。
有个朋友指着新建的观音殿说,第一次来这里还是一块空地,如今一座别具匠心的殿堂已矗立在我们面前。特别是千手观音佛像制作精巧,色彩漂亮,这给整个卧龙寺增添了佛教文化的内容和氛围。
参观完观音殿,有一个同学说,听说琴操墓在玲珑山上,我接过话题说,是的,在钟楼后面,只要前行百余米即可到达,但琴操墓上荒草萋萋,残碑犹存。师姑庵遗址就是卧龙寺庙基的地方,这就是北宋名妓琴操削发为尼的青灯黄卷伴其终生之处。相传琴操是玲珑山西侧九仙山人,几经辗转,在北宋熙宁年间流落杭州。因她才貌俱佳、品格清高,并对佛学颇有研究,成为杭州名噪一时的艺妓。一次游湖时与时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相遇,东坡怜惜她沦落风尘,用禅语点化,劝其入山,琴操便隐入玲珑山削发为尼。后来东坡、山谷、佛印相约多次来玲珑山探望她,留下一段佳话。
因时间仓促,我们没有去拜谒琴操墓。有个同学说:留点遗憾也好,下次不就可以再来补上吗?
下山的路上,我们顺着大道边走边说边笑,老同学们感慨万千。这千姿百态的山,这云雾蒙蒙的天,这具有灵性的水,真让人流连忘返。细想起来,这一切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啊!特别是昨天那场大雨,将山峦冲洗一新,树林新绿,山泉喷涌,蓝天丽日,雨后游玲珑山,更增添了无穷妙处。
回到临安锦城家中,草草写了几句不上名堂的诗:
重游玲珑深秋天,
古寺雨后更妖艳。
有山有水有佳人,
独秀临安上千年。
徒步玲珑山与九仙山间的环线,约8公里
游记二:
过卧龙潭在山脚下,顺着古道向上漫游。
站在古道口极目远眺,满山的黄叶、红叶、绿叶,五彩斑斓,美不胜收。山坞里的空气异常的新鲜清新,你可能会被山岚云雾笼罩着,仿佛置身于一个呼之不尽吸之不完的天然氧吧中,顿觉心旷神怡。
顺着布满青苔的石板路和树荫护呵下的山道徐徐登山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“玲珑泉”。这顺岩缝而下的泉水如玉珠般地洒落在山岩上,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,如同一曲优美动听的乐曲。
向前不远,右边一块岩石平卧涧边,上镌“醉眠石”三个大字。饶有兴趣的拨开柴草,细细地欣赏当年苏东坡的手迹。据资料记载,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守杭时,偕同好友黄庭坚(山谷)、佛印(了元和尚)以及同年宗人临安县令苏舜举来游览玲珑访问琴操时,在这里饮酒听泉醉卧石上,醒后留此古迹的。
九折岩是玲珑古道最为壮观的景色之一。一边是悬崖峭壁,在古木绿茵中,曲折盘旋。一边是源源不断的山溪流水,如一条白练自上而下。哗哗的山溪流水冲击着涧边的山岩,仿佛是它们发出的欢笑声。溪水如此欢腾,莫非在欢迎这些游客。玲珑山的山水树木都有灵性的,苏东坡不是说,山玲珑,水玲珑,山水玲珑。这是真实的玲珑山水写景啊。
再向上,“送瀑岩”三字赫然入目。只见山径右侧一股三米多高的清流从岩石上投空而下,飞珠溅玉,名为“合涧泉”,古人有诗句赞曰:“瀑布寒飞天目雨,石泉飞落雨蒙蒙”。
穿过山径,跨过小桥,出古道。一座雕刻精美的石坊山门巍然耸立,门额上镌有“卧龙古寺”四个大字。走过山门,便见整个卧龙寺的布局了。
乍一看,我们十分惊讶,卧龙寺的变化真大呀。原来寺前的小广场如今变大了。清一色的花岗石铺地,广场前面还新建有七个经幢,造型奇特,做工细腻。据说这七个经幢又名七宝如来塔,寓意庇佑众生,平安健康,吉祥如意。忽然间,寺庙里的阵阵钟罄之声飘向我们,刹时我们恍惚置身于佛的天地,禅的世界。
据了解,卧龙寺建于唐朝,现存属晚清建筑,近年来修葺。当年苏东坡曾三游此地,他在山上起了三个名字:山为玲珑山,湾为雾峰湾,寺为卧龙寺,一直沿用至今。
卧龙寺正门上方悬匾“天王殿”三个大字,为原西泠印社副秘书长吕国璋先生所书。正门两旁有对联云:“钟声入耳声声悠远古寺播名钱塘西,山色凝眸色色皆空灵峰独秀天目东”。系我的好友原临安市文联主席胡月耕先生撰联。进得殿内,四大天王的造型雄健威武,色彩艳丽。手执的四大法器有风调雨顺之意,庇佑凡界人们平安康乐。
大雄宝殿还是那样雄伟壮观,殿内释迦牟尼、十八罗汉还是那样栩栩如生。唯独后殿请来的一座玉观音,高二米多,据说是缅甸美玉制成,实属难能可贵。
法堂可谓是精美绝伦。六根云龙石柱,雕工精细,造型独特,用整根巨型青石雕琢而成。细细观摩这能工巧匠的精美作品,真称得上鬼斧神工的艺术珍品。石观音面目清秀慈祥,雕刻刀法流畅,观后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。这无疑是设计者的高超之举,精美之作,算得上是玲珑山一绝。
特别是千手观音佛像制作精巧,色彩漂亮,这给整个卧龙寺增添了佛教文化的内容和氛围。
琴操墓在玲珑山上,在钟楼后面,只要前行百余米即可到达,但琴操墓上荒草萋萋,残碑犹存。师姑庵遗址就是卧龙寺庙基的地方,这就是北宋名妓琴操削发为尼的青灯黄卷伴其终生之处。相传琴操是玲珑山西侧九仙山人,几经辗转,在北宋熙宁年间流落杭州。因她才貌俱佳、品格清高,并对佛学颇有研究,成为杭州名噪一时的艺妓。一次游湖时与时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相遇,东坡怜惜她沦落风尘,用禅语点化,劝其入山,琴操便隐入玲珑山削发为尼。后来东坡、山谷、佛印相约多次来玲珑山探望她,留下一段佳话。



拾阶来到山腰一平坦地,就是古老的卧龙寺。从寺院大门的右边,沿着上坡小径往东,来到一片宽阔平坦的松树林,杂草茂盛,长满了野菊花,山坳里一群长老墓碑和坟冢,“琴操墓”在长老墓碑后面三百米处,墓边荒草青青,四周松树密布,此时耳边好似响起才女优美的琴声,温婉的笑容。看着一代才女静静躺着荒郊林里上千年,顿觉凄凉,低头拜谒,匆匆离去。据记载“琴操墓”已经修过多次,此碑是明朝万历十二年修,“琴操墓”三字是明代许太胤所书。

苏轼曾多次来玲珑山,留下诗词《登玲珑山》一首:“何年僵立两苍龙,瘦脊盘盘尚倚空。翠浪舞翻红罢亚,白云穿破碧玲珑。三休亭上工延月, 九折岩前巧贮风。脚力尽时山更好,莫将有限趁无穷。”
相传北宋钱塘歌妓琴操,自幼才貌出众,通音律,通佛书,解诗词。她出生官宦之家,因家变,十三岁落入青楼。苏轼到杭州做官时,琴操入行三年,刚满十六岁。因为秦观词《满庭芳》改韵,惊动了当时词坛。苏轼欣赏琴操的才气,有赎她出青楼之意,有一天泛舟西湖,苏轼作长老,琴操作弟子参禅对话,苏轼曰“门前冷落车马稀,老大嫁作商人妇,”琴操大悟,看破红尘,答曰:“我不愿苦从良,从今念佛向西方”,从此在玲珑山削发为尼,整日青灯作伴,苦志修行。后来苏轼、黄庭坚、佛印曾多次来玲珑山探望琴操,一起品茶煮酒,吟诗作对,曾劝她回杭州,无奈琴操心意以绝,苏轼只好借酒消愁,醉卧在玲珑山上,留下了许多遗迹和动人的故事。不久苏轼贬职到南海的瞻州(今海南),从此再也没有见面,而琴操在整日郁郁寂寞中香消玉损,八年后,琴操示寂后,葬于寺院东山坞松树林里,其墓至今仍在。
或许才女的坚贞和寂寥的生活,感动了一代代学士踏足凭吊。郁达夫、林语堂曾来玲珑山拜谒过琴操墓,见琴操如此的声名远扬,但不见《临安县志》有记录,郁达夫赋诗一首:山既玲珑水也清,东坡曾此访云英。如何八卷《临安志》,不记琴操一段情。才子佳人的这段故事千年流传,给玲珑山增添了久远的文化色彩。

玲珑山卧龙寺是临安的佛教胜地。卧龙寺始建于唐朝,远播于宋,初名玲珑山圆觉宝殿,明代改为玲珑山大雄殿,民国31年改为卧龙寺。隐谧在茂密林中,梵音袅袅,钟鼓悠悠,香火旺盛。寺内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观音菩萨殿、地藏菩萨殿、三圣殿,客堂、斋房、僧房等一应俱全,寺院清净庄严,是弘法利生的道场。每逢二月十九、六月十九、九月十九、新年,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都会来玲珑山焚香祈愿,以保平安健康。晨钟暮鼓,是一个清心寡欲的地方。
上 一 个:2月27日马啸岭古道 | 下 一 个:2月27日飞桥坑古道 |